重庆日报整版聚焦 讲述光谷创新故事
时间:2017-04-17 来源:重庆日报


4月14日,《重庆日报》在其“创新企业中国行”系列报道中,整版聚焦中国光谷,从光谷企业的创新成果、光谷政策的大力支持,讲述光谷正在发生的创新故事。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称“光谷”。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在光通信三超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光谷的光纤光缆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激光器等光器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2%,两项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超过60%。

这里,5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

这里,2016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59家企业,44项专利,15名硕士及以上人才;“十二五”期间,企业总收入保持25%以上增速。

一项项数据,勾勒出一张强健的创新“心电图”。

斗鱼传奇

  斗鱼工作人员在后台对直播内容进行监管。

  在斗鱼平台,每天有2万余名主播同时在线,月活跃用户1.8亿左右。

最近,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列车穿楼而过的视频火了。不论你在何地,只要能上网,就能通过直播视频,感受到列车呼啸而过的震撼。

直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平台。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能成为屏幕中的主角。

在光谷,全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直播平台——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斗鱼”),正谋划把直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打开斗鱼平台,能看到农民在直播播种、除虫、收获;接下来,是蔬菜、果实运送直播;然后是厨师直播用它们制作食物的烹饪细节……”

3月21日,在位于武汉光谷软件园的斗鱼公司,副总裁袁刚向我们描述了一幅“万物皆可直播”的图景。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2014年才诞生的斗鱼,就是凭着这种超前的创新思维,迅速崛起成为国内直播行业的佼佼者、武汉首家“独角兽”企业。

创业之初,斗鱼只有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机房兼办公室。团队最初的梦想是:做网络游戏直播解说。

然而,由于团队本身没有游戏高手,也没打造出完全独立的平台,进展并不如人意。

随着4G技术普及,团队“嗅”到了新机遇——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和世界对话。谁说网络只能直播游戏?让每一个有手机的“草根”都有做主角的机会,市场岂不是更大?

斗鱼直播平台应运而生。用CEO张文明的话说,它“站在了风口上”。

打开斗鱼平台,我们看到的直播内容从游戏解说,扩展到了玩家互动、学各国语言、传统乐器演奏、绘画、书法、养宠、烹饪、公益、旅游……

一路走来,斗鱼平台的月访问人数从不足5万跃升过亿。目前每天有2万余名主播同时在线,月活跃用户1.8亿左右,堪称传奇。

然而,传奇的背后绝对不是巧合和好运。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斗鱼在成长过程中将互联网时刻创新、不守陈规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斗鱼研发团队把弹幕和直播结合,让用户可以边看直播边发弹幕,与主播、其他网友互动。主播上山挖地鼠,在斗鱼上直播了4个小时,观看者用弹幕不断为主播加油,直播间热闹非凡。

在拿到奥飞动漫的2000万元天使投资后,斗鱼在2个月内就把它花光了——加大带宽投入、签约游戏主播、全力运营推广……这次“烧钱”为后来斗鱼率先提供1080p(最高等级高清数字电视格式)的视频服务、丰富平台内容打下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这一举措,被业内称为“占据高地”。

抢占市场的同时,斗鱼也不忘“秣马厉兵”:从2015年起,开始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目前申请专利7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近600项,仅弹幕类专利申请就达到50件。

有人称2016年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仅去年上半年,中国就有3.2亿网民观看过网络直播。

就在这一年,斗鱼实现直播收入10亿元。资本市场以两轮共21.7亿元“重注”,将斗鱼估值推向100亿元。

这不是终点。袁刚预计,5G将会成为新的技术革命点,斗鱼将借此拓展出一条以直播为中心的生态链。

华工老总追“韩信”

华工科技激光工艺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利用激光焊接平台对铝合金进行焊接。

历史上,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光谷,也流传着两段类似的佳话。

第一段佳话的主角,是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他追的是闫大鹏,一位掌握着新一代激光器——光纤激光器世界前沿技术的留美博士。

2006年,怀有创业梦想的闫大鹏到武汉参加“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来华)创业成果报告暨高新技术洽谈会”。华工科技高层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马新强当时正在广东出差,得知闫大鹏在武汉出现的消息后,当机立断,改变行程飞回武汉。然而,当他到达天河机场,闫大鹏已经乘班机去了北京。

怎么办?马新强再次当机立断:追!

当晚,马新强飞抵北京,二人终于会面。一席长谈后,闫大鹏了解到,光纤激光器制造技术遭到国际垄断,国内只能依赖进口,而华工科技决意----,迎难而上。

面对这样的邀请,闫大鹏的家国情怀与创业梦想沸腾了。他当即答应回国。

2013年,闫大鹏在光谷牵头研制出万瓦光纤激光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项关键技术的国家。

第二段佳话的主角,是华工科技总裁闵大勇。

在美国尖端激光研究所苦修多年的徐进林,是紫外激光器领域的高端人才。闵大勇偶然听闻徐进林已研发出数十款国际先进的紫外激光器等产品,大起爱才之心。查到他是湖北人后,闵大勇打着拜访老乡的名义,在2008年飞赴美国,与徐会面。

“当时我没跟徐博士谈待遇。”3月22日,在华工科技办公楼,闵大勇跟我们聊起了当时的情形。“我们谈中国的激光产业,谈如何突破技术瓶颈,谈华工科技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技术平台。”

2009年6月,徐进林回国。10个月后,我国首台紫外激光器在华工科技问世。

其实,无论是董事长千里追人才,还是总裁万里会老乡,展示出的都是华工科技高层求贤若渴的心态。

他们为什么对领军人才如此重视?这要从华工科技的历史说起。

成立于1999年的华工科技,是华中地区第一家由高校产业重组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也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激光技术)项目承担单位,素有“学术人才办企业”的传统。

对人才的格外重视,激发了华工科技富有创意的人才战略——把人才布局到企业的规划蓝图里。

“给予人才实现价值的平台,胜于给他们高薪厚遇。”闵大勇说,华工科技展示给领军人才的,是他们在未来能够达到的高度。

也就是说,来到华工科技的每一位领军人才,不仅能在企业中获得职位,更能在激光行业的发展蓝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此为“诱饵”,华工科技一步步聚集起10位国际级的技术领军人才。他们分布在华工科技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五大产业格局中。

不过,在华工科技,领军人才并不只是冲锋陷阵的“大将”。他们既要攻关,还要当老师,培养接班人。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两个班。一是“精英班”,由30-40名技术骨干组成;二是“青苗班”,从每年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中选出40名左右的优秀人才组成。

为了保证足够的人才基数,2016年,华工科技又启动了“五年----”,即5年内,招收1000名985、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此,人才梯队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形。

眼下,华工科技的人才战略已进入全球化阶段。他们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建研发中心,通过与国际顶尖人才合作设立研发公司的方式,跨越地理限制,让国际人才“为我所用”。

带着“小兄弟”一起“飞”

  武汉邮科院老院区,烽火创新谷大楼内中小企业和创客云集。

今年初,深圳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通过烽火创新谷,与烽火科技集团旗下的烽火众智“攀”上了“亲”。

深圳这家企业研发了一款可以实时传送监控数据的执法记录仪,已进入中试,急需找市场。而烽火众智是烽火科技集团旗下的智慧警务解决方案专家,在其领域有相当的话语权。

放在以前,这家处于创业阶段的“无名小卒”,是很难和烽火科技系的企业“攀亲”的。但自从有了烽火创新谷这个平台,情况大不一样了。经专家团队评估后,烽火创新谷当起了“中介”,卖力地为上述两家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了两者的合作。

这,已不是烽火科技第一次带上“小兄弟”一起“飞”。

在光通信领域,烽火科技集团赫赫有名:光谷的核心企业,全球唯一集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和网络于一体的通信高技术企业,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和众多控股公司。

近年来,由于企业规模扩大,集团旗下的烽火通信、光迅科技两家上市公司先后迁离位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旧址。空置下来的老厂房怎么办?一个生态型智慧城市产业双创基地——烽火创新谷去年6月诞生了。

有“大哥”做靠山,烽火创新谷一问世就广受青睐,中小企业和创客迅速吸附在其周围。但创新谷并未走大众孵化器“来者不拒”的路线,而是围绕主业做专业化的孵化。

“只有符合烽火创新谷专业方向的企业,才能入驻并获得服务。”3月24日,烽火创新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山向我们介绍,在创新谷,烽火科技系企业对众多中小微企业开放资源,让它们成为烽火科技产业链上的一员;但入驻创新谷的企业发展方向和创客项目必须与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智慧交通紧密相关。

武汉摩索科技有限公司则是烽火科技带上“飞”的另一个“小兄弟”。

烽火科技集团及旗下企业有众多非核心技术需求,现在都通过创新谷来发布项目,外包给创客们。摩索科技干的活路就是将项目需求分解为关键词,发布到企业创客库并匹配专业创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众包平台。“今年1月入驻创新谷以来,摩索就成功对接了60个项目。”摩索科技总经理王宗水高兴地说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烽火通信大楼(效果图

“烽火创新谷已形成了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在李明山看来,这一生态系统涵盖企业群、孵化器、投融资机构、创服机构等,大企业和小团队繁荣共生,各自发挥长处,实现共存共赢。

此举效果显著。2016年7月,成立仅一个月的烽火创新谷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17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之一。2016年6月至12月,烽火创新谷园区企业产值合计达8.3亿元,入驻企业46家,孵化团队61个。

跟着“大哥”走,“小兄弟”们发现路越走越宽阔。

光谷激励创新

“硬货”多

  近年来,武汉以光谷为中心的政策创新跑在了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几乎每年都有大动作。正是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光谷的创新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2012年8月 出台“黄金十条”

  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可保留岗位3至8年;科研成果1年内未转化,完成人或团队可自主进行成果转化,至少可获转化收益的70%;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在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创业,至少可获得八成股权等。

2013年7月 推出“新黄金十条”

  企业及校企建立研发机构,每年最高可领1000万元研发补贴;注册资本不到10万元的微型科技企业,可免交验资报告;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效果明显者,年最高奖励30万元,获批国家级战略联盟的牵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可拿“光谷绿卡”,享受市民待遇及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支持“瞪羚企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鼓励企业突破“零”知识产权。

2014年12月 发布“创业十条”

  向海内外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吹响“集结号”。“创业十条”围绕制约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突出问题进行政策设计,主要采用后补助和参股基金等支持方式,并且拓宽了受惠人群,不仅面向大学生、高校教授,还面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创业者群体。

2015年3月 颁布《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通过立法完善示范区管理体制,明确管委会法律地位、管理权限,省、市政府最大限度地下放权力,给予示范区改革创新更大的空间;以法规形式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规定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免责条款,建立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氛围。